快速导航

电话:0311-86020020 85026333
手机:0311-86020020 / 18931111912
高老师
邮箱:1693868882@qq.com
地址:河北省石家庄市桥西区裕华路66号(原省政府对面)
以学铸魂 以行践知:西柏坡红色教育的精神洗礼与行动自觉
发布时间:2025-03-28 10:34 浏览:16当大巴车驶入西柏坡那片被历史浸润的土地,扑面而来的不只是太行山麓清新的空气,更是一种穿越时空的精神震撼。这个曾经指挥三大战役、孕育"两个务必"的小山村,如今成为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家园,吸引着无数追寻初心的朝圣者。红色教育不是简单的历史回顾,而是一场灵魂的对话,一次思想的淬炼,它以独特的精神力量"铸魂",以深刻的实践智慧引导"践知",在历史与现实的交汇处,为我们标注出前行的坐标。
西柏坡精神首先是一种"赶考"精神。1949年3月,毛泽东同志在党的七届二中全会上提出:"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这"两个务必"如同黄钟大吕,穿越七十余载时空依然振聋发聩。在革命即将取得全国胜利的历史转折点上,中国共产党人没有沉醉于即将到来的胜利,而是清醒地认识到"夺取全国胜利,这只是万里长征走完了第一步"。这种居安思危的政治智慧,这种永不自满的进取精神,正是今天面对复杂国际环境和繁重发展任务时最需要传承的红色基因。
红色教育之所以能够"铸魂",在于它将抽象的理论转化为可感知的精神力量。站在中共中央旧址狭小的作战室里,看着墙上斑驳的地图和简陋的通讯设备,很难想象这里曾经发出过决定中国命运的电报。周恩来同志曾说:"我们这个指挥部,一不发人,二不发枪,三不发粮,只是天天发电报,就把国民党打败了。"这背后是信仰的力量,是真理的力量。通过实物实景的沉浸式体验,通过革命者书信、日记等第一手材料的深度阅读,历史不再是教科书上冰冷的文字,而成为可触摸、可共鸣的精神存在,直抵心灵深处,重塑价值观念。
"以行践知"是红色教育的必然延伸。西柏坡时期,我们党不仅制定了正确的政治路线和军事战略,更以"六项规定"等具体措施约束党员干部行为,如"禁止给领导人祝寿""禁止用党的领导人的名字作地名、街名和企业的名字"等,体现了知行合一的实践品格。今天,我们学习西柏坡精神,不能止步于情感的激动和语言的表态,而要将"两个务必"转化为改进作风的具体行动,将群众路线落实到解决实际问题的具体工作中。某单位在红色教育后开展的"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正是这种转化的生动例证,他们建立的问题台账和限时办结机制,让学习成果看得见、摸得着。
红色教育要避免陷入形式主义的窠臼。真正的教育效果不取决于拍了多少照片、写了多少心得,而在于是否触发了深层次的思想转变。有学员在交流中说:"看到董必武同志睡的是农家土炕,穿的是补丁衣服,我突然明白了什么是'人民公仆'。"这种发自内心的觉悟,远比程式化的表态更有价值。红色教育应当设计更多参与式、互动式、反思性的环节,如"如果我在西柏坡时期会怎么做"的情景模拟,"对照革命先辈查找自身差距"的党性分析等,促使学员从被动接受转向主动建构,实现真正的内化于心。
新时代赋予西柏坡精神新的内涵。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面对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赶考"远未结束。西柏坡精神告诉我们,越是接近目标,越需要保持清醒;越是取得成绩,越需要谦虚谨慎。某省在开展红色教育后推进的作风建设专项行动,将学习成果转化为整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的制度措施,正是这种时代转化的积极探索。红色基因的传承不是简单的复制粘贴,而是结合新的实践不断丰富发展的动态过程。
离开西柏坡时,夕阳为朴素的纪念馆镀上一层金色。这片土地孕育的精神,已经融入中国共产党人的血脉,成为我们面对任何风险挑战的底气所在。以学铸魂,铸的是不忘初心的忠诚之魂;以行践知,践的是牢记使命的担当之行。当每一位学习者都能将西柏坡的红色密码转化为奋进新时代的行动自觉,红色教育的真正价值就得到了实现,我们也就交出了一份无愧于历史、无愧于人民的"赶考"新答卷。
图片为某单位赴西柏坡学习图片。